熱門關鍵詞: 安徽省著名商標申請 科技項目申報中心 企業研發中心申報 新產品鑒定中心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
關于2021-2023年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布了,那么如果宿州市的企業想要申報該政策中的糧食產業相關項目的話,可以隨時與臥濤科技小編聯系咨詢合作。
代理免費咨詢熱線:0551-65306190,15855155083(V同號)(臥濤科技:項目申報、軟件開發、知識產權代理、科技成果評價、公司注冊、商業計劃書、可研報告、體系認證等)
一、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總體要求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堅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堅持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滿足居民對糧食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為將我市打造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高產、高品質產區及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糧袋子”提供堅實保障。
二、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主要目標
大力培植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名牌糧油產品,2021年到2023年,實現全市糧油加工業年產值從240億元到300億元以上,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0%;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32家,5億元以上企業3家;爭創“安徽好糧油”產品稱號企業5家,建設“放心糧油”網點173個,建設主食廚房網點79個,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30個,提升宿州國家糧油質量檢驗中心糧油質檢能力,促進糧食產業經濟和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三、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
(一)開展優質原糧基地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耕地質量。到2023年,力爭建成495萬畝優質專用糧食基地,2021-2023年期間力爭新建成149萬畝高標準農田。與糧食加工轉化企業對接,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高產、功能性、專用性糧食品種,穩步推進優質糧油訂單生產和優質專用糧食基地建設,促進糧食種植結構優化。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著力打造種養循環鏈、科技創新鏈、加工產業鏈、品牌價值鏈,力爭將基地建成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支持糧油企業構建以農資配送、農機服務、產后服務、糧食收儲、質量檢測為重點的現代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優質服務水平。(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
(二)強化龍頭企業培育。積極引進中糧、中化等央企和省屬糧食骨干企業來我市投資興業,建立糧食批發、貿易、收儲、加工、轉化基地。積極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集成一批糧食生產、倉儲、物流、加工貿易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提升糧食市場競爭力、影響力。推動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重組,整合資源、轉換機制、拓展產業,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做強做優做大。積極創建 “中國好糧油”示范企業,培育國家級、省級農業(糧食)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健全完善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融資擔保機制,幫助企業籌集資金。力爭到2023年,重點培育3個國家級、22個省級糧油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億元企業32個以上、超5億元企業3個以上、超10億元企業1個以上。(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建設倉儲物流設施。認真謀劃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調控和應急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提升糧食物流、加工和應急配送能力。著力打造宿州市糧食物流和應急物資保障中心重要物流節點。實現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提升糧食流通效能。積極推廣氮氣、二氧化碳、惰性粉等綠色儲糧新技術。加強糧庫基礎功能升級和信息化應用,健全完善 “星級庫區”動態管理機制,推行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深入推進糧食信息化建設,逐步形成“互聯網+糧食”的大數據應用發展格局。(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
(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全市建設完成30個主體多元、布局優化、運營高效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產后服務中心作用,穩步推進糧食烘干電能替代工作;以現有糧食檢驗監測機構為依托,以糧食骨干企業為補充,健全完善市、縣糧食檢驗監測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好糧油”示范縣作用,有效增加綠色優質和多元化、個性化產品供給。積極參與申報“優質糧食工程”重點項目,創新探索服務模式,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鞏固4個好糧油示范縣建設、5個以上好糧油先進示范企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
(五)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糧油加工企業由各環節分散經營向“產購儲加銷”一體化轉變,建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新業態,大力推廣“互聯網+糧店”等新型糧食產品零售業態。加強“放心糧油”和“主食廚房”供應體系建設,到2023年,分別建成“放心糧油”和“主食廚房”供應網點173個和79個。(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
(六)推進精深加工轉化。引導糧油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向食品、釀造、化工、保健、醫藥等領域拓展,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促進糧油產業健康發展。(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
(七)強化糧油科技創新。健全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支持糧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基地,開展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積極引進先進生產工藝設備,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節糧減損。(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八)加強糧油品牌培育。以質量提升、標準引領、產業融合、傳播推廣為路徑,構建“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糧油品牌體系。支持和鼓勵糧油經營主體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通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聯合,實現企業品牌共享共建。加強糧油品質測報,加快構建支撐糧油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品牌宣傳和產品推介。到2023年,全市重點打造1個、每個縣重點打造1個糧油產品區域品牌。(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
(九)強化人才支撐。實施“人才興糧”工程,培養選拔糧食行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加強企業與大中專院校對接,建立人才基地,定向招生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行業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定期對專業人員進行委托培訓;加大技能大師和拔尖人才選拔培養力度,培養糧食產后服務領域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糧油質量檢驗人才。(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配合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四、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糧食安全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切實加強對糧食產業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統籌解決工作推進中的有關問題,合力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市政府將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對各縣、區政府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牽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市糧食安全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強化政策支持。各地各部門要切實落實中央、省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統籌優化資金安排,重點支持原糧基地、龍頭企業培育、品牌宣傳、倉儲物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等項目建設。全面落實用地用電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支持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全面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縣級人民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加大政策資金投入,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糧油生產大縣財政獎勵資金每年拿出不少于 30%用于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幫扶、企業減負、信貸支持、用地用電、土地資產置換、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方面制定有力度、能見效的扶持措施,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牽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市糧食安全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三)強化公共服務。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密切聯系糧油企業,扎實開展“四送一服”專項行動,深入企業,幫助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積極組織企業參加投資貿易、展示展銷、科企對接、銀企對接等各類活動,及時向企業提供有關政策信息、市場信息、融資信息等公共服務。要強化產業統計監測,提升統計質量和服務水平。要繼續加強輿論宣傳,總結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營造濃厚發展氛圍。(牽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州調查隊)
上述就是2021-2023年宿州市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相關內容了,有申報相關項目需求的,小編歡迎各位來電咨詢交流。代理免費咨詢熱線:0551-65306190,15855155083(V同號)
咨詢熱線
400-0507-580